您现在的位置是: 通信 > > 正文

全球微资讯!学生不听?家长不配合?华师大专家的这份“师生沟通秘诀”请收好|荐读

时间:2023-06-16 14:31:11 来源:光明社教育家 发布者:DN032

学生不听?家长不配合?华师大专家的这份“师生沟通秘诀”请收好|荐读

自踏入岗位的那一刻起,与学生沟通就成了教师司空见惯的工作任务。怎样与学生保持良好关系、如何在沟通中为自己减负……面对千变万化的沟通情境,教师时常感到苦恼和困惑。针对这些问题,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屠荣生认为,师生沟通的过程,就好比构筑一座通往教育目的的“心灵之桥”。


(资料图)

在其著作《师生沟通的艺术(第3版)》中,屠荣生从教师的工作需要出发,通过讲述来自中小学骨干心理教师、班主任等群体的真实案例,为一线教师拓宽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场景,诠释这座“心灵之桥”的设计与建造之道。

文末留言赠书

屠荣生

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,硕士生导师。劳动人事部国家培训师资格证书考试上海专家组成员。主讲管理心理学、团体心理培训等课程,为三千多家单位做过讲座。

融合理论与实践

《教育家》:您在书中强调,教师最重要的一个角色就是管理者。为什么这样认为?这一理念的形成源于您什么样的经历?

屠荣生:对于“教师是不是管理者”这个问题,学术上有些争议,大部分说法是教师兼具多重角色,管理者或与之相关的角色包含其中。教师的工作首为育人,次为教书,教书是育人的路径,育人者必然是管理者,这个道理很简单,只是由于这些年来引进某些西方教育理念后,模糊了大家对师生关系的认识。但已被教育理念所证实的是,想做一名好教师,就一定要学好、用好管理心理学。

管理心理学认为,管理者的主要职能是组织、沟通、激励团队,而激励就是沟通的最高境界。我记得送女儿上初中的第一天,我在楼道的玻璃窗里观察到两间教室里发书的情景。一间教室里,老教师让一个小学做过大队长的学生全权负责发书,而自己走出了教室,很快教室就乱成一锅粥。另一间教室里,一位年轻教师先做了些准备工作,然后和学生说“:看一看第一天谁的表现最好。”还在讲台旁边放了一台收音机,播放着舒缓的音乐。将教材按学科分好类之后,她请各排学生依次到前面拿书,每一摞书各取一本,班级秩序井然。或许这位老教师的教学经验比年轻教师丰富得多,但从发书这件事来看,他与学生的沟通水平就明显不如这位年轻教师。

当然,强调教师管理者的角色不仅能帮助他们管理班级,还可以让教师拓宽眼界,培养其洞察全局、高屋建瓴的思维方式,增强他们工作的责任感、成就感,也可能为他们增加很多乐观大气的积极特质。

《教育家》:新手教师大多接受过教育心理学等专业课程的培训,但其中很多人并不能将这些内容很好地应用于实践;有经验的教师已经形成了师生沟通的习惯模式,很难破除原先模式的弊端。针对这两类教师,您有何建议?

屠荣生:我听过不少对教师培训的吐槽:无效或低效、面子工程、不接地气……总体而言,我认为现有的教师成长模式需要优化。很多年轻教师都有理论脱离实际、实习流于形式的通病。实际上,听懂不等于学会,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明白,面向年轻教师培训绝不是教条式的灌输,而是要多让一线优秀教师现身说法,多用案例教学的方式,将他们的经验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节培训课程,让年轻教师能自然而然、轻松愉快地接受和消化这些内容。

资深教师形成了自己的沟通习惯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,但请他们不要满足于已有的方法经验,而要及时梳理,不断学习、反思、总结,从而找到更加灵活的、恰当的、适合自己的沟通方式,最终形成对教育问题进行系统性思考的能力,成长为学者专家型的教师。

联结课堂与社会

《教育家》:如今,部分教师与学生沟通注重知识传递,少有情感交流,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?

屠荣生:要剖析这个现象,我们首先要从沟通的定义和功能聊起。沟通没有严格统一的定义,我们暂且可以将其理解为:借助一定手段,把可理解的信息、思想和情感,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中传递和交换的过程,这也能反映沟通传递信息、提升关系、转变态度这三个层次的功能,它们都和实现教育目的密切相关。

从这个角度看,教师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,是因为他们忽略了师生沟通在情感层面的内涵。有时我们会发现,一些学生长期以来听课很认真,但到了课下在楼道里再遇见这位科任教师就像不认识一样,这也反映了师生之间情感沟通的缺失。平日里无事发生还好,一旦出现特殊情况,教师和学生之间这种“不到位的理解”就难以生出牢牢的信任感,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。因此,我认为教师应深度理解沟通的内涵,努力从思想、情感层面与学生进行交流。

《教育家》:许多教师经常在师生沟通中感到被束缚,更有教师直言:只敢用表扬激励学生,不敢批评犯了错的学生,一线教师应如何摆脱上述困境?

屠荣生:这些年来,全社会对惩罚教育的看法比较混乱,很多教师谈到批评学生就噤若寒蝉,觉得对学生批评、特别是严厉一点的批评是师生沟通中风险很高的危险动作。对于“不敢批评”的问题,教师们可以试试这套“六步法”——

第一步:反省内心对话是否正确,即在想要批评学生的时候应提前有所思考,如小明这次的错误造成了不少麻烦,但还不至于无法收拾,我要指出他的错误并让他改进,同时我必须保持冷静。

第二步:切入话题伺机说明批评理由,即先做一个打开话题的“热身活动”,切入话题后再直指问题核心。

第三步:提出明确而中肯的批评。可以多使用“我向信息”,批评的语句越简短越好,同时注意体态语和眼神的配合。

第四步:给学生解释和申辩的机会,避免造成“一言堂”的局面,如“你能说说这是怎么回事吗?”“你为什么会这样做呢?”。

第五步: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改进意见。

第六步:总结学生承诺的行动,帮助他们明确“该怎么做”,给予学生日后会对他多加关注的暗示。

关于“用表扬激励学生”的做法,我也想提醒教师注意,之前几乎所有的教育学、心理学著作几乎都认为表扬这种“正强化”方式能鼓励学生,加强他们的良好行为,但在具体做法上其实大有文章,如果不注意讲究原则和策略,不但不能起到正向鼓励的作用,还可能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。

有一次我在上海一所重点小学听课,这位老师设计的课堂很活跃,某位学生的回答也非常精彩,于是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夸奖他:“真聪明!你真是个小天才!”课后讨论时,我便指出,这位老师很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,但他在与学生沟通的环节有点瑕疵,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,当他面对一个群体,直言某个学生“很聪明,是个小天才”时,会让旁边的学生怎么想?尤其是会对之前答错问题的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?希望教师能明白,表扬不是随便拿来就能用的手段,使用之前还需要考虑它可能带来的“副作用”。

《教育家》:近年来,有关青少年自杀的报道屡见不鲜,学校与教师应如何改进面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,为其搭建起强韧的心理屏障?

屠荣生: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种师生沟通,而且是比较深层次的沟通。

第一,我们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一线教师的社会支持。如今,科班出身的心理辅导教师经常感到“压力山大”,面对自杀之类的严重的校园危机,他们在能力、经验、社会资源等方面的积累显得捉襟见肘。学校应该对心理辅导教师提高重视,做到“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”。

第二,以防为主,不要等到心理健康危机发生时再动手解决。例如,心理教师可以以挫折教育为抓手,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了解挫折的积极意义,向他们渗透心理防卫机制、ABC理论等挫折心理学的常见知识,帮助他们提升逆境智商、学会自我激励。

此外,校园危机的应对是一个系统工程,需要方方面面的协同作战。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正在考虑建立社区心理咨询服务点,为居民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筛查服务,这个案例也值得参考。

贯通线上与线下

《教育家》:今年两会上,有代表委员再次呼吁为教师减负。许多一线教师反映,线上随时的家校沟通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。作为一种加强师生联结的有效方式,家校沟通又是教师必过的一道关卡。教师应如何在做好家校沟通的同时,为自己减负?

屠荣生:我在进行教师压力管理培训时,大部分班主任向我抱怨,说家校微信群是他们感到最难应对、压力最大的“心魔”。一位教师这样调侃家校微信群对自己的影响:“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教师吃饭、上班、下班、走路、坐车、睡觉、起床、度假、购物、开车、蹲坑……都要回信息,但在别人眼里,你就是个玩手机的!”也有个别教师说家校沟通的微信群成了自己的好帮手,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。可见运用之妙存乎一心,有了好工具还要看师傅的手艺如何。在这里,我提出如下两点建议,希望能帮教师减轻压力和负担。

一是结合自己班级学生、家长的特点,选择合适的方式在线沟通,例如,并非所有问题都适合教师与家长进行一对一沟通。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,教师可以通过一对多的形式,告知需要家长配合的具体事宜,同时,可根据需要,选择让家长做出回应或不必回应。

二是选好时机。教师可以选择恰当的时间联系家长,尽量避开工作日最繁忙的时间和休息时间,此外,也要告知家长自己方便沟通的时间,比如工作日7:00-19:00,以及自己一星期中哪天有课,哪些时段不能马上回复信息或联系,争取家长的理解。

《教育家》: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,网络与教育的勾连越来越紧密,这给师生沟通带来了哪些新的问题?一线教师应如何最大化发挥线上沟通的优势?

屠荣生:相比传统的线下教育方式,线上教育是个新生事物,它的很多优势和问题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。就问题而言,目前提到的比较突出的有三点:一是由于信息传播面广,网络不当曝光等行为使人际冲突扩大化;二是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不畅,使学生注意力容易涣散;三是有家长抱怨要耗费更多时间监督孩子,以及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等问题。

信息化时代,网络介入教育已经是世界的潮流,势不可挡,相信有些问题会随着技术进步而慢慢得到改善。一线教师应该意识到线上教学给师生沟通带来的变化,扬长避短,最大化地发挥线上沟通的优势,增进师生沟通的效果。例如,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,灵活运用各种沟通工具和学生沟通;用更丰富的线上资源进行教育教学;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游戏化方式和学生互动等。

“荐读”栏目线索征集

钱理群先生说:“教育,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,带领着学生一起读书。”苏霍姆林斯基说:“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,只要有了为教师和学生精神成长而提供的图书,那就是教育。”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,教育部长怀进鹏提出“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,引导学生爱读书、读好书、善读书”,为广大学校开展阅读教育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。

为涵育读书热情,满足师生家长阅读新需求,《教育家》新媒体开设荐读栏目,推出作者访谈、读后感、书稿节选、阅读主题直播等,呈现书中的精妙,分享读者因好书引发的灵魂震颤、精神启迪,探寻书籍背后的思想和故事,分享阅读经验和建议……分“教师”“学生”和“家长”三大主体,为读书“引路”。让我们一起循着跳动的诗行,循着真理的星光,抵达阅读的远方。

同时,也欢迎您提供“荐读”书籍线索,对符合要求的书籍将以以下形式推荐。

1. 《教育家》杂志“教师书房”“以书之名”“读书吧”栏目推荐。出版社寄样书给《教育家》编辑部,审读书稿内容、确认符合推荐要求后,《教育家》记者围绕书籍内容对作者进行采访,文章在《教育家》杂志刊发;或发布读者撰写的优质读后感。

2. 《教育家》新媒体推荐。出版社寄样书给《教育家》编辑部,审阅书稿内容、确认符合要求后进行推荐。a.对作者进行采访,访谈内容发布于“光明社教育家”公号;b.挑选书稿内容在“光明社教育家”公号发布;c.邀请作者在《教育家》新媒体平台进行直播,谈书籍内容及其他教育话题。

3. 参与“百部新书一起读”活动。出版社提供样书(教师类、学生类),《教育家》邀请阅读领航人(中小学、幼儿园校长/园长、老师)及光明小书童开展读书、荐书活动,荐读内容在新媒体平台发布。

联系方式:将书讯信息发送至邮箱gmjyjzz@126.com,信息包括书籍介绍、作者介绍、出版单位、书封、试读文稿等,邮箱主题注明“荐读”;说明您有意向参与的推荐形式,并留下对接联系方式。

来源 | 本文刊于《教育家》2023年5月刊第2期,原标题为《构筑一座通往教育目的的“心灵之桥”》

作者 | 范琪

设计 | 9y9

统筹 | 周彩丽

标签:

抢先读

相关文章

热文推荐

精彩放送

关于我们| 联系我们| 投稿合作| 法律声明| 广告投放

版权所有© 2011-2023  产业研究网  www.coalstudy.com

所载文章、数据仅供参考.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!

联系我们:39 60 29 14 2 @qq.com

皖ICP备2022009963号-13